最近,杭州的雨后山林成了不少网友的“寻宝地”,尤其是鸡枞菌的出现,更是引发了一波“采菌热”。
一位名叫阿雅的云南姑娘,今年在杭州采了足足200斤鸡枞菌,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。
阿雅是云南曲靖人,从小在山里长大,对菌菇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她回忆说,小时候每到夏天,雨后总是忍不住往山上跑,捡菌菇不仅是改善伙食的好机会,还能卖钱赚零花钱。
如今,虽然离家千里,但这份童年的乐趣依然牵动着她的心。
今年,阿雅偶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杭州网友分享的鸡枞菌采摘经历,心动不已。
于是,她决定亲自来杭州体验一番。
阿雅解释说,鸡枞菌的生长条件非常苛刻,需要白蚁、高温和大雨的共同作用。
她凭借多年的经验,在杭州的多个地方找到了鸡枞菌的踪迹。
今年6月以来,她已经采了200斤,一部分送给朋友,甚至寄回云南,一部分在本地零售,剩下的自己享用。
阿雅还分享了几种简单的烹饪方法,比如爆炒和煲汤,味道鲜美,堪比鸡汤。
然而,阿雅也发现,鸡枞菌在杭州的“地位”似乎并不高。
她曾将新鲜的鸡枞菌送给邻居,结果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。
这让她有些意外,因为在云南,鸡枞菌可是“菌中之王”,刚上市时能卖到上千元一斤,大量上市后也要百来块一斤。
阿雅感慨道:“鸡枞菌在云南可是宝贝,没想到在杭州却不太受欢迎。”
尽管鸡枞菌美味,但阿雅也提醒大家,采摘野生菌菇一定要谨慎。
她提到,杭州的一些绿化带里有一种名为“大青褶伞”的毒蘑菇,外形与鸡枞菌相似,容易误食。
阿雅建议,不确定的蘑菇宁愿错过不吃,尤其是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,千万不要轻易尝试。
事实上,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在杭州并不少见。
今年6月,一对夫妻在皋亭山采摘了30多朵野生菌,误以为是鸡枞菌,结果食用后出现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其中一人甚至肝功能受损,需要住院治疗。
经鉴定,他们采摘的其实是剧毒的假褐云斑鹅膏菌,其毒素耐高温,常规烹饪无法破坏。
杭州上城区疾控中心也发文提醒市民,野生蘑菇一口都别碰,因为毒蘑菇与食用菇的外形相似度高达90%,仅凭肉眼很难区分。
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周勇也强调,对于不认识菌菇的人来说,采摘野生菌是非常危险的行为。
他在杭州的野外调查中发现,常见的毒蘑菇有大青褶伞、黑紫变黑牛肝、土红鹅膏等,其中一些剧毒品种如亚稀褶红菇、拟灰花纹鹅膏等,误食后果不堪设想。
周勇建议,市民在面对野生菌菇时,要坚持“三不”原则:不随意采摘,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,不凭经验判断是否有毒。
总的来说,鸡枞菌虽然美味,但采摘和食用野生菌菇的风险不容忽视。
大家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,一定要保持警惕,确保安全。
通弘网配资-我要配资网平台-最可靠的股票配资-线上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